登入  English

期刊論文

期數 第42期(秋季號) 
篇名 「狌狌之上」或是「狌狌之後」 ──孟荀「人禽之辨」的意義、根源與轉向 
作者姓名 曾暐傑 
頁碼 1-28 
摘要 孟荀的人性論的差異與比較,歷來已有諸多研究成果但仍莫衷一是,或許可以從過往倫理學與本體論的視域,轉向從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作為啟發與對比,去重新理解孟荀人性論的關鍵核心。性善與性惡的比較,在豐沛的研究成果後,重點應不再是兩者的異同與褒貶,而是並立兩種「不同地」詮釋,從當代思維模式去檢視與解釋兩者為何不同。首先必須釐清的便是荀學與孟學是不同的典範(paradigm),不能以漢語哲學場域中的孟學主流意識型態去思索孟荀的差異——荀子的人性論不能同孟子一般由「道德人」(moral man)的判準去理解,否則便無法真正回到荀子的脈絡中去推演。荀子的人性論是從生物性的存有來討論的。關於這點,荀子中所謂「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就十分關鍵;他將人先拉到與「狌狌」的動物性水平,並在此根基上,進一步去推演與思考,人如何從與「狌狌」一樣的水平中開展出具有文化性意義的「人」。而這不僅僅關係著荀子的人性論建構,更與其修養論與政治論密切相關。因此,討論荀子「人論」,實有必要將「狌狌」作為探討的核心與起點,透過進化論與經濟學作為參照,去嘗試釐清與還原荀子對於「人」的認識、理解與建構。 
關鍵字 荀子、性惡、人性、狌狌、進化論 
附加檔案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