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南社(1909-1923)在清末民初舊文學過渡到新文學之際,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受限於原典材料缺乏和政治因素,在台灣的南社研究並不盛行;相對而言,彼岸陸續成立南社研究學會、舉行研討會、出版社友著作以及紀念館和名人故居的文物收藏似乎都卓然有成。然而,就在2002年6月,由國際南社學會推手柳無忌先生、柳亞子紀念館前任館長殷安如先生歷經十年,共同編纂的《南社人物傳》出版之後,柳、殷兩老相繼辭世,南社研究自此進入不同的階段,未來發展值得觀察。 整體而言,從1989年香港國際南社學會開始的集體性研究,已面臨消解危機;第一個在大陸成立的南社研究會──中國南社與柳亞子研究會(1990年),也遭遇老成凋謝,人力無以為繼的問題。另一方面,新的南社研究機制則從山東大學孫之梅、湖北大學盧文芸等人逐步開展,分別以架設網站、指導研究生撰著南社研究論文開闢新徑。以往的南社研究,多半由南社後人開創,他們擁有第一手南社資料的優勢,卻因個人情感涉入太深,論述難以客觀;因此,隨著新人才加入南社研究,已累積相當份量的資產後,亟需研究者對過往和未來的南社研究重新省思、定位。 本論文以1980年楊天石、劉彥成合作完成的《南社》開始,截至2004年《柳無忌──教授‧學者‧詩人》出版為時間斷限,希望對二十多年來的南社研究發展依階段、性質、研究成果分成:草創、奠基、拓殖、新生四期加以論析,試圖提出精闢、中立的評價,前瞻南社未來的研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