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清初文人嵇永仁遊歷幕府,擔任幕僚為生,以康熙十三年,嵇永仁與幕主范承謨等人同遭靖南王耿精忠囚禁為界,嵇永仁現存三部戲曲《揚州夢》、《續離騷》、《雙報應》,入獄前所作《揚州夢》抒發科舉不第,生活漂泊之嘆。獄中兩部戲作《續離騷》、《雙報應》,以「歌哭笑罵」情緒指責世態,對戰亂帶來之人心變異有感而發。《雙報應》是嵇永仁根據獄友林可棟所言地方傳聞為基礎,結合陰陽果報思想,為其生命終點前有意創作的長篇傳奇。本劇情節描述福建建寧城隍神揭重熙,與知府孫裔昌審斷寒士錢可貴典妻失銀、衛輕雲與王文用等人偷情毒殺之公案。以善惡人物作為對比,善人終獲上天良善照護,惡人遭罰喪命成鬼,充滿陰陽報應氛圍。嵇永仁並非迷信之人,是透過鬼神立說,指責三藩亂中見利忘義背棄之徒,反襯獄友范承謨等人具備忠孝節義節操,不離舊主而堅守道德,終能獲致上天護佑。縱使監獄環境險惡,眾人義舉與不屈精神,能突破重重桎梏,為外人所見。嵇永仁一生以幕客為業,《揚州夢》時期之理想,是渴望個人才華受到肯定,擁有科舉中式契機,轉入《雙報應》則成為無畏監獄困頓、看破死生,堅持「士為知己者」理想之義士。《雙報應》亦有嵇永仁體貼家中妻兒之用意,期許戲作得以「留予寒家子弟看」,以喻其堅貞苦心,更是嵇永仁與獄中知己群體相互勉勵氣節之具體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