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數 | 第47期(春季號) |
---|---|
篇名 | 荀學的他者與自我—— 〈非十二子〉與〈解蔽〉的互涉結構 |
作者姓名 | 曾暐傑 |
頁碼 | 31~54 |
摘要 | 荀子的〈非十二子〉是一種儒學意識型態的體現,其在道統中對儒學的他者形成了強烈的排他性,也由此篇形塑了荀子激進批判性格的特質。然而在此明確的儒學意識與排他性中,荀子思想卻又具有統合性特質,亦即其涵攝了戰國時期諸家思想,而建構了具有多元認識論的系統,這就形成了荀子有著既排他又包容的矛盾。要釐清這個問題,必須理解到:對他者批判的確是《荀子》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但不能將其所有的批判皆視為對儒學他者的敵意與消解的企圖。亦即荀子他者評述主要集中在〈非十二子〉與〈解蔽〉二篇,然而兩者應該視為互涉但具有理論層次的結構,而不能將之置於同樣的向度去詮釋。也就是說,〈非十二子〉是建基在作為意識型態之「道」的不可融通性中,企圖藉由消解他者以建構自我的批判性建構;而〈解蔽〉則是以〈非十二子〉所確立之儒學邊界為基礎,針對做為方法之「術」的可轉化性以指出儒學他者的限制以進行包容性統合。是以即便荀學中可能有著儒學他者包括法家、道家、黃老與名家的涉入,但這並不意味著其脫離了儒學的典範;因為其以〈解蔽〉作為方法對他者的吸納與轉化,是建立在〈非十二子〉所確立的儒學邊界為前提之上的。 |
關鍵字 | 荀子、非十二子、解蔽、儒學、先秦諸子 |
附加檔案 | 檔案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