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English

期刊論文

期數 第21期  
篇名 先秦儒家對於「生命意義」的探索 
作者姓名 翁惠美 
頁碼 123-158 
摘要 人的一生,是否有其意義?人是否可貴?生命是否可貴?可貴之處何在?人如何在一生中,將一己生命的可貴之處充分展現?倘若吾人未能在生命中將此可貴部分充分體現,通常是受到什麼因素的阻礙?而在修己成德以展現一己生命的圓融之後,吾人對於自己的親人,對於社會國家,是否也懷藏著一定的情義與關懷?在修己成德方面,孟子以為人要先能「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荀子以為人要先去除「志輕理」、「外重物」的價值觀念,方能不「以己為物役」,而達於「重己役物」的境地。人若能免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若能免於「日選擇於物,不知所貴」,便屬可貴。進而言之,若能「居仁由義」,能恭儉敬人,謙和愛人,便能將生命的可貴,充分展現。而於修己成德之後,若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能「仁民愛物」、「窮不失義,達不離道」,便可煥發出無限生命的光輝。先秦儒家對於上述課題,均有詳贍精微的論述,本文將以論語、孟子、荀子三部典籍為主要依據,就上述問題作一完整的申論探析。
 
關鍵字 心平愉、養其大體、粹能容雜、窮不失義、使人昭昭 
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