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English

期刊論文

期數 第39期 
篇名 實踐的詮釋:王船山「化天之天為人之天」的理解 
作者姓名 陳啟文 
頁碼 139~165 
摘要 在船山學中,「人」是天地之心,「人」是「道」之所創化,「道」之意義則是通過「人」被揭示。「人—道」形成了一「詮釋的循環」(hermeneutical circle),而且亦構成了一創造的循環(creative circle)。所謂的「人—道」的「詮釋的循環」之關係,其意指著「道」之創造「人」,此即是「道」之詮釋「人」,「人」道德實踐地揭示「道」,此即是「人」之詮釋「道」,故謂「道」與「人」有著相互性的創造關係。此種「人—道」相互創造的關係,在船山學中即是「化天之天為人之天」。此種天人相互創造性的詮釋是一種歷程與發展,此一歷程可說是「道之在其自己」到「道之對其自己」、「道之為其自己」而發展至「在其自己與對其自己」的統一。天與人的關係可說是「天人同源」與「天人離形異質」之辯證的統一--「天人一體而相通」。 在船山學中,天地人我雖離形而異質但卻又能相通,其理論的基礎乃是萬有同源而一體。在此基礎之下,人通過主體間性的交往--「恃物之天以待物」,「恃天之天以待天」,克服了存在之差異性所形成的障隔,人因此而超越了自身存在的有限性而與生活世界之萬有取得和諧的統一,「天之天」與「物之天」即是「人之天」,「人之天」同時也即是「天之天」與「物之天」。在此時,人之所以是天地之心是天地之靈,亦因此而得以證成。主體通過交往溝通的方式面對存在的差異性,而不以「主—客」的關係模式,不以主體收攝客體之宰制性的方式去面對存在的差異性,這是主體的覺知而非語言系統的認知建構。故能超越克服自身的有限性,進而超越的克服「主體—客體」之對立,進而達至既不泯除差異性,而又能和諧的達成「天地人我一體而相通」,之「我—你」或「人—道」之主體間性之交往的和諧整體。
 
關鍵字 天之天、人之天、我—你、我—它、詮釋的循環 
附加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