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新院士慟於中華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一月三十日在美國辭世,享壽八十有七。
丁院士曾任本系與台大中文系合聘教授,開設漢語方言學、中國語言學史等課程,並指導本所研究生完成數篇論文。
紀念丁邦新院士
吳聖雄
雖然共時與歷時研究兼顧,是一個語言學家最基本的素養。但能在漢語方言學與漢語史兩大領域皆有傑出貢獻的學者,丁邦新先生仍是國際上的少數。
丁先生早年在董同龢先生的指導下,以《如皋方言的音韻》獲得台灣大學碩士學位,又在李方桂先生的指導下,以《魏晉音韻研究》獲得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大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臺灣大學中文系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合聘教授。1986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89-1994年擔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校區中國語言學教授,1994-1998年任Agassiz講座教授,是繼趙元任、張琨之後,第三位擔任此一榮譽職位的學者。1993年擔任國際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96-2004年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兼院長。2000年被美國語言學會推舉為榮譽會員。經常往返於世界各地,擔任講座,啟迪了許多重要的語言學家。
他在語言學方面的代表專著有《臺灣語言源流》、ChinesePhonology of the Wei.Chin Pcriod一一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ls as Reflected inPoetry(《魏晉音韻研究》)、《儋州村話》、《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一百年前的蘇州話》、《中國語言學論文集》、《音韻學講義》、《音韻學答問》、《漢台語同源論》等;另翻譯趙元任的《中國話的文法》、李方桂的《台語比較手冊》;主編《董同穌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Contemporary Studies on the Min Dialects(《當代閩語研究》)、《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李方桂全集》;合編《語言變化與漢語方言一一李方桂先生紀念論文集》、《漢語史研究一一紀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漢藏語同源詞研究》等。在文學方面,2020年出版《千石齋詩稿》,收錄詩稿248首,後半部112首為題畫詩,與夫人之繪畫搭配,可謂畢生風雅之代表作。
如果要用兩句話來說明他的研究,「音韻學與方言學結合、漢語研究與非漢語研究結合」也許可以反映一個大概。他不但親自調查漢語方言,包括他的母語如皋方言、澎湖方言、海南島的儋州村話,甚至還調查過台灣的南島語,以及若干種少數民族語言。在精密的田野調查以及紮實的音韻學基礎上,他在幾十本的專著以及近百篇的論文中,不斷推陳出新,創見滿載。他提出的:漢語方言分區的條件,漢語方言研究需注意層次的分析,六朝時代的吳語可能是現代閩語的祖先,解釋《切韻》需要區分南、北等,都成為漢語方言研究與漢語音韻史研究的學者們經常引用的學說。而他在2020年出版的《漢台語同源論》,更是在李方桂先生的基礎上,整理出大批音韻對當關係整齊的漢台語關係詞,不但可以反映漢台語間古老的密切關係,有些不同的音韻對當關係還可以反映兩語群間歷代的接觸關係,對理解漢台語間的歷史淵源與互動關係都有發人深省的啟示。
他在2015年出版的《音韻學講義》自序中曾題詩一首:
把酒長宵說四聲 何人回首記芳名
未名湖畔寒鴉靜 紫禁城南新稿成
舊韻奇文千古事 方言國語百年情
蕭蕭風雪黃昏後 寂寂燕園燈正明
現在依原韻和詩一首,作為結論:
木鐸高鳴振玉聲 全球首學早題名
平生卓論千人引 晚節新書兩冊成
絲縷漢台尋譜系 丹青圖畫伴詩情
圓珠滾滾金盤落 滄海青天滿月明